找活动
创作坊
研行书
旅图
文化
分享
收藏
9000
报名 已截止
活动时间 2017-07-17 至 2017-07-24
剩余名额: 【已截止】
集合地点 台北
导师解读

关于南岛民族泰雅部落的研究

对于南岛民族的论述说法甚多,有一种论述是南岛民族最北的地域是在台湾岛,其中台湾新北市的乌来泰雅族部落是南岛民族最北方的群聚。按照人类学家的分类,南岛语系下分类有 1257种语言,分布在南半球的海岛上。顾名思义,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就在他们各自生活的岛屿中使用这些语言。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分布主要位於南太平洋群島,包括台湾、海南、越南南部、菲律宾、马来群岛,东达南美洲西方的复活节岛,西到东非洲外海的马达加斯加岛,南抵纽西兰。

南岛民族的人口全球约有2.5亿人左右。绝大部分居住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家。

Image title

南岛民族在南半球的分布

Image title

台湾原住民的分布地区

1

宜兰南澳乡泰雅族

台湾泰雅族是属于南岛民族的一支,是台湾原住民第三大族群,人口统计约在八万八千馀人,仅次于阿美族和排湾族。分布在台湾中央山脉的两侧。这次营队前往的南澳泰雅部落,是位于中央山脉的东侧,宜兰县的最南侧。

南澳乡初见于历史资料于清朝嘉庆 15 年 (西元 1810 年),当时因位于苏澳之南,因此称之为「大南澳」。在 1912 年日据时代,改称为南澳。当年欧美航海国家少数人发现南澳这个僻静的地方处于无政府管理状态,想据为殖民地,因而发生大南澳事件。

泰雅族的族名「Tayal」(Dayan),原意为「真人」或「勇敢的人」。考古学家认为在距今五千年前,泰雅族就开始在台湾活动,在浊水溪上游曾发现他们的遗址,年代约为西元前2000年至3000年间。

在清朝治理时期,清政府厉行开山抚番政策,同治13年(1874年)清军入侵南澳溪北岸,南澳泰雅族人出草反抗。光绪16年(1890年)刘铭传派兵入侵,焚烧部落,清军抢夺粮食等物资。

南澳进入现代治理的年代是在改隶为宜兰县之后开始。在国民政府治理期间,逐步现代化。但泰雅文化逐渐受到汉文化的侵扰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南澳因大部分的居民仍以泰雅民族为主,至今仍保有其原始文化的面貌。这正是成为我们营队活动基地的主要考量原因。

2

泰雅文化与艺术——纹面

泰雅民族有在脸上刺青的习俗(人类学家称之为「纹面」或「文面」),而这种习俗与赛夏族有关。,赛夏族的文面主要与泰雅族互动生存相关,赛夏族人本身不会刺文,多由泰雅族人执行,也因此,台湾真正拥有长久文面文化基础的,仅有泰雅族。

Image title传统泰雅族纹面

由于黥面一词在汉文原为古代的刑罚,多有负面的意思。目前一般学术界与民间均改以「文面」称呼泰雅族人的此一文化,以视对于泰雅族文化的尊重。泰雅族语称文面为ptasan,有四种意义:

1. 驱除邪魔的作用;

2. 美丽雅观的效果;

3. 族系的识别;

4. 荣耀的象征。

纹面对于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标志也是勇武的象征。对于女子,则是善于织布标志。 泰雅族正以其精致的织布闻名于世的标记。事实上,除了美观、避邪,代表了女子的善织、男子的勇武以外,文面也是泰雅族死后认祖归宗的标志。

泰雅族女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织布的技巧,也开始为自己准备出嫁时的衣裳。当少女的织艺精进,也就是准许在脸上刺青的时候了。然而,文面的风俗在台湾的日治时期已经逐渐被禁止,根据调查目保有纹面的泰雅人,已经辞世,目前的泰雅族人已经没有纹面的习俗了。

3

泰雅族编织艺术

泰雅族女子擅长编织,完全以手工的方式用简易的工具,编经纬线织成布面。颜色与图案表现出泰雅族特有的图腾。

Image title泰雅族编织艺术

Image title泰雅族传统编织品 

Image title

魏得圣导演作品「赛德克·巴莱」描写泰雅族分支赛德克族的抗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莫那鲁道由南澳金洋部落的林庆台牧师扮演。林牧师仍在南澳部落布道。

4

泰雅族的猎刀

传统上,泰雅族的男婴出生一星期后,族中长老便会赠送一把刀,家人会将他的脐带放在打猎用的藤盒,由母亲将其抱至屋外,有向狩猎的路上,祝祷男婴成为勇猛的猎人,可以得知泰雅族男性是天生的猎人,男子到十二、三岁后,外出时必配刀,片刻不离身,不论外出或战斗都随时配刀,刀具可以说是泰雅族勇士的生命。泰雅族的刀具是原住民族群中,长度最长,弯度最弯,刀背最厚,文献记载中,泰雅族之勇士刀背厚达1cm以上,刀长甚至有超过90cm以上者。

Image title


5

泰雅族的抗争历史

历史上,由于泰雅族剽悍善战、坚韧耿直,因此在台湾的清治时期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的六、七年间,厉行开山抚番的政策下,几乎年年出兵攻打泰雅族,如大嵙崁之役等,造成泰雅族人死伤者众。日治时期,也不时爆发激烈的抗日事件,其中又以雾社事件(注:赛德克族)最为猛烈。也因为这样,泰雅族人的传统仪式和文化,被日本人破坏和禁止的项目特别多,也强力受到日本『皇民化运动』的改造。

雾社事件是台湾在日治时代中期的昭和五年(1930年)发生的原住民武装起义事件,地点位于今南投县仁爱乡雾社。事件起因是赛德克族原住民不满日本统治当局长期以来苛虐暴政,而由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领德克达亚群各部落联合起事,袭击由日方建立的样板聚落雾社,趁雾社公学校举行运动会时袭杀日本人。事发后立即遭日方调集军警,以飞机、山炮、毒气等武器强力镇压;而起事的赛德克族人虽在袭击成功后即回撤备战,但仍不敌日方的强大武力,身为起事领袖的莫那·鲁道饮弹自尽,参与行动的各部落几遭灭族,数百位族人在宁死不屈下集体自缢,余生者则被日方强制迁至川中岛(今南投县仁爱乡西北端的清流部落)集中居住与管理 。该事件爆发震惊日本政府与国际社会,除了使台湾总督府的理蕃政策遭到重大挑战,并造成时任总督石冢英藏、总务长官人见次郎等高层官员引咎去职。

雾社事件是台湾人在日治时代最后一次武装抗日行动(汉人在西来庵事件后已放弃武力斗争,改采社会运动模式)。虽然在1896年日本领台至1920年间,台湾原住民死士先后发动150余次武装抗日行动,但仍以日后发生的雾社事件最为惨烈。后世有不少作品纪念此事件,著名的有邱若龙的漫画《雾社事件》、邓相扬的小说《风中绯樱》(2003年改编为电视剧)、以及魏德圣执导的电影《赛德克·巴莱》。

导读0
微信客服
在线咨询
固话咨询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咨询活动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页面分享二维码 ×
点击下载二维码,小伙伴通过扫码 报名成功并成行,你即可获得相应的佣金。

欢迎登录

记住我 忘记密码注册 |

登 录

短信登录>微信登录>